很愛看博物館,每次去到個新的地方,總想一遊當地的歷史博物館。對史前的出土沙煲瓦橕沒有興趣,不過永遠對十七世紀開始的歷史著迷。
博物館大多由政府資助興建,要不然低廉的入場費難以維持龐大的開支,於是順理成章地展品設置就會從政權的角度出發,維護政權的合理地位。於是每次我都會很留意展品介紹的遣辭用字,看看他們如何處理一些敏感字眼。
這例子在台灣最明顯,陳水扁統治台灣八年,一直靠喚起台灣民眾對紅色共產黨和白色國民黨的恐懼來維權其權力。博物館裏全是白色恐怖時期的震壓事件。
離港前到過澳門,偶爾在氹仔的一條小街上發現路氹歷史館,五蚊入場發,當是上個厠所涼個冷氣都抵,又發現同樣的事情。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在大氹小氹兩島之間最狹窄處修建了一道海堤,把它們連接起來了。
問題是這個句子欠缺主語。那道海堤是在海底浮上來嗎?還是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建造的?又且看看英文版:
In the last 1920s, at the narrowest part of the strait a seawall was constructed to link the two islets.
咦。這是passive voice喎。又好像沒有問題。
可能的解悉是文章本是用英文(或葡文,該館提供三國語言)寫成的,然後譯成中文。同時翻譯者又懶於求證,就敷衍了事。不過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在我這等嗜懶醒的陰謀論者眼中,這顯然是礙於政治形勢,有人希望把前人的功績抹去,踩低人地抬高自己而已。
我忘了的是,多走兩步,睇埋九九年以後的介紹。看看有沒有提及澳門政府的豐功偉績,如有,就再一步肯定我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