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壯就要多努力 來日望自食其力

2014/08/04

台上風景

 

(朋友甲彩排時的台上風景)

早幾星期香港DSE放榜,面書上湧現考試狀元的新聞,記者訪問狀元們對各社會議題的看法,彷彿他們是香港未來的代言人。每讀及當屆狀元侃侃而談自己的未來時,我很希望可以穿梭時光一訪十年後的光景,我想知道公開試成績對一個人的成就有沒有predictive power。香港給我的感覺是公開試成績是一切;可是,在美國,我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筆者十幾年前的中學會考成績只屬中游,所以這極可能是個「吃不到是酸的」葡萄心態。那時眼見大量的資源分配(如升讀大學、報獎學金、XYZ傑出學生大獎等等)的準則,皆著重公開試成績,心裏很不是味兒。因為我不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獲取好成績,只是不同意浪費青春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目而已。所以,時而世易,當我和我的朋友們都遠離香港、遠離公開試時,自覺有點成就,都十分喜歡把自己當年的成績公開作玩笑,成績愈差的,昔日成績和當下成就的反差愈大,說話愈大聲,盡吐當年冤屈。

我在這個欄目曾寫過幾位世界級工程師的故事(),他們會考的成績都是不甚了了,甚至幾乎跨不過大學收生的最低門檻,但今日在矽谷卻如魚得水。我曾以為這些機會只限於矽谷的軟件工程師,因為香港的公開試無法測試出他們的潛能。但是,最近一位朋友的經歷,令我反思,究竟是不是美國的思考和生活模式,才能令考試的失敗者有翻身的機會?

朋友甲會考只有九分,在課堂上曾被老師當眾評為垃圾,怎樣看他也是個讀書不成終日打機的廢青。後來他到美國讀社區學院,後來竟然輾轉到芝加哥大學念博士,上星期在Moscone Center(也就是蘋果公司產品發佈會的場地)對著六千幾名來自世界各地在研究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型到爆。由會考九分到名校讀研究院,當中有條很大的鴻溝。如果會考成績是一個人未來成就的指標,朋友甲的故事就一定是個異數(outlier)。但問題是,我在美國的朋友,個個都是異數,大多有差不多的經歷:香港公開試成績不佳,輾轉來到美國,然後在自己的專業大放光芒。

美國人很喜歡講「美國夢」,相信一個人只要努力不懈,就算讀書不成考試失敗,只要肯搏肯試,總可以獲得美好豐盛的生活。我的朋友都不是香港考試制度的獲益人,在香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美國卻化腐為奇,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我覺得美國神奇之處。

(刊於同日《香港經濟日報》)

2 回應 to “少壯就要多努力 來日望自食其力”

  1. riccozero Says:

    『 但問題是,我在美國的朋友,個個都是異數,大多有差不多的經歷:香港公開試成績不佳,輾轉來到美國,然後在自己的專業大放光芒。 』
    也許這個並非偶發現象吧。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閣下交往的,那會是平庸之輩。統計學上來說,這個絕對不是一組隨機樣本,而是correlated sample。
    有兩個相關的概率問題:閣下所說的,是成功人士當年的考試成績。那個成績的分佈,跟普遍的考試成績分佈有沒有分別。我們這些當「港孩」父母的,關心的是:成績和未來的「成功」相關係數到底有多强。
    當然,「成功」如何界定會直接影響兩個問題的答案。
    答案,我可沒有。只可說從經驗得知,團隊成員的工作能力,和當年的考試成績没什麼關係。處理一件複雜的事,往往需要不同的技能:理解力、想象力、說服力、忍耐力、等等。考試的成績,恐怕只對上列技能的其一、二有指標的作用吧。

  2. 少婦 Says:

    最近看你的文章, 很有點意氣風發呢(沒貶義), 應該是生活順遂吧


發表留言